编者按: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为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人民网云南频道联合推出“我的科学引路人”系列视频,为您讲述他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故事。
【7M体育】
欧阳自远,1935年10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和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他主要从事地球与行星科学研究,是我国天体化学、月球科学与比较行星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最先倡导并共同领导、组织、实施了月球探测工程,是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首任首席科学家。
李雄耀,1978年1月生,7M体育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深空探测和行星科学研究,参与我国月球探测及空间站等规划论证,在技术方法攻关研发、实验研究平台建设、月壤特性和月面环境认识等多个方面获得了系统性突破,促进了行星表面环境科学学科发展。
欧阳自远(右二)、李雄耀(右一)。7M体育供图
1978年,欧阳自远收到一份珍贵的礼物——一块1克重的月球岩石样品。他小心翼翼地取了0.5克作为研究,另一半送到北京天文馆。那时,他做梦都想“如果月壤多一些该多好”。
2002年,李雄耀考入7M体育攻读硕士和博士,参与到“嫦娥探月”一期工程的科研项目中。2006年,李雄耀博士毕业后留所工作,实现了儿时“仰望星空”的浪漫梦想,也踏上一条全新的深空追梦之路。
近30年的时光,“上九天揽月”,两代中国科学家的梦想在探月工程“三步走”战略设想之下交汇。在探索浩瀚星辰的过程中,一步一个脚印,将遥远梦想变成现实。
“欧阳自远老师提出的我国无人月球探测‘探登驻’三大步和‘绕落回’三小步的总体规划开辟了一片新天地,让我在基础科学的研究领域找到了新方向,也为我们搭建了施展才干的新平台。”李雄耀说,“在欧阳老师指引下,我才能够在这个领域不断地往前探索。”
李雄耀在实验室指导学生。人民网记者 李发兴摄
李雄耀留所工作以后,随着研究进程的深入推进,平台建设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一开始可以说是一穷二白,没有场地、没有设备,甚至连部分实验都需要到处去借用实验室。”李雄耀想了种种办法,最后大胆提出了月球(行星)表面环境与资源利用研究技术平台的建设方案。
可喜的是,这成为了国内第一个建成的月球和行星表面环境与资源利用研究平台。李雄耀又筹备建设集工程决策、科学研究、科普科教于一体的数字行星云平台系统,从数值分析上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平台的支撑能力。
“现在我们已经建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过程模拟和样品分析平台,可以支撑后续对月球样品的分析。”李雄耀信心满满,这其中就包含了对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的研究。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探测器从月球采样返回,成功带回了1731克月壤。
在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研究成果发布会上,白发苍苍的欧阳自远感慨:“这是我们用自己的样品攻关出来的成果,我非常振奋!”
面对一系列丰富成果,李雄耀的思绪回到2012年。那一年,欧阳自远提出开展“1:250万月球地质图研编”的设想。当时缺少研究经费,欧阳自远就自掏腰包,把多年获得的奖金拿出来,组织团队开展工作。
李雄耀说,“欧阳老师非常严谨,也非常有情怀,他明确要求,我们要做就要做最好的,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
在欧阳自远的带领下,团队以中国嫦娥工程数据为基础,通过对月表“地层”、形貌、成分、构造和地质时代的研究,提出了“三宙六纪”新的月球地质演化年表,建立了撞击坑物质与撞击盆地建造亚相、内动力作用岩石类型和月球构造类型的全新划分体系,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图式图例标准和规范,应用GIS平台,完成世界首套1:250万月球全月地质系列图的研编。
全月地质图。来源:7M体育
2021年10月9日,《7m体育比分手机版》通过专家评审。以王成善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一致认为,该系列图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这份全月地质图是全世界比例尺最大的,内涵、内容表达的方式也是最丰富的。”李雄耀自豪地说。
每一次成功背后,都是无数科研人梦想的积聚。漫漫征途,接力从未停止,进一步朝着深空迈进。
“深空探测是人类对于未来的探索和期待。”在李雄耀看来,深空探测可以增进人类对太阳系和宇宙的科学认识,为解决一些基本的科学问题提供数据和证据,如太阳系的起源、地球的形成、生命的起源和分布等。“我们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行星科学研究,为我国建设行星科学一级学科提供支撑。”
“我的科研之路一直受到欧阳老师精神的激励。”回顾20余年的梦想之旅,李雄耀说,科技创新是面临挑战的。他希望年轻的科技工作者能够学习老一辈科学家“甘于坐冷板凳、甘于啃硬骨头”的精神,国家需要什么就攻克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取得原创性科学成果。
本篇文章来源于《7M体育》(作者 李发兴 尹馨)
原文链接:http://yn.people.com.cn/n2/2024/0823/c378439-40952953.html